民族要复兴,乡村必振兴。
2月13日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发布《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》,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重大部署。山西坚定不移全面推进产业、人才、文化、生态、组织“五个振兴”,着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,在三晋大地奏响美丽乡村建设“春之曲”。
即日起,人民日报社山西分社、人民网山西频道联合山西省委网信办、山西省农业农村厅、山西省乡村振兴局,共同推出“乡村振兴看山西”专题报道,讲好农业高质高效、乡村宜居宜业、农民富裕富足的新时代山西乡村振兴故事。
二月二,龙翘首,东风日暖,春日正饶。
在太原市晋源区政府广场,身着节日盛装的社火表演团队,踏着铿锵激越的鼓点,酣畅淋漓地释放最质朴、最浓烈、最具有感染力的喜悦之情,与周边村民及游客们一同庆祝“春耕节”。
晚上8时8分,晋阳湖畔,一场烟火与花灯的邂逅浪漫上演,绚丽的烟花划破夜空,向上向前的力量蕴藏在每一寸生机勃勃的并州大地。一簇簇色彩斑斓的焰火映射出人们红红火火的日子,是对每一位建设者的喝彩,更是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和祝福。
“唐风晋韵 山水晋源”二月二民俗文化系列活动现场。人民网 卢鹏宇摄
守住底线防返贫
去年4月,医保部门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,阳曲县大盂镇李家沟村薛继平,因发生车祸,从住院到后期康复,除去医保报销部分,花费在3万元以上。因病而致的大额开销,家庭失去收入劳动力,薛继平一家5口生活陷入困境。
及时向上级部门反馈致贫返贫预警线索,入户核查,综合研判,递交报告,大盂镇乡村振兴办工作人员赵俊丽,根据薛继平一家的实际情况,在10天内制定针对性帮扶计划,1个月内落实帮扶措施。
2000元大病补助,每年按照每人1000元或1500元的标准下发2次消费券,享受小额信贷、义务教育阶段子女免费入学等政策……一系列帮扶让薛继平一家渡过难关。
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,对已经摘帽的脱贫户提供政策保障,扶上马再送一程很重要。
以村为战,以户为基。太原市把监测群体由脱贫人口拓展至全市所有常住农村人口,实施网格化监测管理全覆盖,采取集中排查、定期排查和日常排查相结合的方式,做到早发现、早干预、早帮扶,确保不丢一户、不落一人。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,由娄烦、阳曲2个脱贫县拓展至全市10县(市、区)。
同时,配备1072名防止返贫动态监测信息员,对全市2119户4247名监测对象,逐户确定结对帮扶责任人,建立跟踪帮扶管理机制,动态及时掌握情况,一户一策有针对性地帮助解决生产、生活难题,推动各类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,全过程跟踪服务,直至风险预警消除,切实打通服务群众、严守底线的“最后一米”。
娄烦翠岭新添光伏板。太原市乡村振兴局供图
2022年,太原市农村低保平均标准、集中排查信息录入率、监测对象占脱贫人口总数比例等多项指标位居全省“第一方阵”;全市防返贫监测收入范围由省级6500元提高至7600元,是山西唯一一个连续两年高于全省监测范围收入标准的地级市;深化“城区包乡 单位包村”对口帮扶,实施“万企兴万村”太原行动,《凝聚力量同频共振全力打造社会帮扶太原“样板”》《对口帮扶促发展 乡村振兴谱新篇》案例入选国家乡村振兴局全国典型案例。
农中有旅产业兴
“春节期间各种年宵花供不应求,原本为年后囤的货都提前销售一空。”2月13日,在自家300多平米的大棚内,80后姑娘贝贝依旧忙碌着,时而为顾客解答花卉种植的疑难问题,时而与工人们一起移植、装箱、搬运。立春之后,市场又迎来花卉销售小高峰。
作为全省最大的花卉研发、生产、销售集散地,位于晋源区的山西省花卉交易中心当前正在建设成为“绿色进万家,美丽奔小康”的绿色生活花卉旅游景点。
“从前商户大多从江苏、福建、山东、云南等地进货,而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基地,市场上有近一半花卉来自于本地花卉种植基地。”晋源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杨润德说,火爆的花卉市场,带动了本地花卉产业发展和周边农户致富。
与山西省花卉交易中心相隔十几分钟车程的稻田公园内,稻田生态园、稻田城堡乐园、稻田小火车、稻田艺术体验馆、稻田市集、稻田米铺等景点各具特色。这里是集生态农业、科普教育、观光旅游、休闲娱乐于一体的“农业公园”,也是山西农大与花塔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共建的产学研示范基地。
稻田公园采取“公司+农村经济合作社”新模式,按照“区域化布局、标准化生产、规模化种植、产业化发展、集约化经营、品牌化打造”的思路,流转了花塔村、赤桥村共250亩土地种植晋祠大米,通过选育良种、培育良田、施用良肥、推行良法,确保晋祠大米丰产高效。
除了通过种植水稻直接受益的村民,稻田公园所带动的文旅发展更助力周边村民增收致富。“今年‘两节’期间,稻田公园呈现繁荣火爆的良好态势,营业额达到了630多万元。”稻田公园相关负责人郭仁静说。
如今,作为太原市有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,稻田公园每年能给花塔村带来上百万元的集体收入。
“稻田有梦想,乡村有力量!”正如公园里显眼的装饰标语所说,稻田公园如今已成为晋源区以“农业+文化+旅游”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样本。该区以生态农业为基、田园风光为韵、村落民宅为形、农耕文化为魂,启动“晋源稻花城”项目,培育发展花卉园艺、晋祠大米、设施蔬菜、特色林果、文化旅居五大特色产业,旨在将当地绿水青山、田园风光、乡土文化连成线集成片,构建产、景、城相融,生活、生产、生态共生的格局。
泥屯镇万向农业田园综合体项目。阳曲县委宣传部供图
太原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,深入实施“特”“优”战略,强龙头、延链条、建集群,推动一二三产融合,促进乡村产业做大做强,确保群众经营性收入持续增长。启动五大特色农业产业景区建设,推出5条休闲农业精品线路、23个乡村旅游精品点,“农中有旅、以旅促农”的产业格局初具规模,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已成为繁荣农村、富裕农民的重要支撑。2022年,太原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22元,位居全省首位。
今年,太原将在六城区分类打造休闲采摘、观光体验、生态康养等高附加值综合基地。坚持品种超前、技术超前、质量超前,鼓励引导各地开发利用房前屋后空地、滩涂及荒山荒坡,积极发展特色化、精细化、高效化庭院经济。
乘着农文旅融合发展东风,太原又琢磨起“新法子”。该市鼓励社会企业与村(社区)集体经济组织以农村闲置资源、固有资产开展股份制合作,打造农林文旅康融合发展项目。项目建成运营满1年后,按照集体经济组织当年总分红金额的40%给予奖励,连续奖励两年。支持社会资本以村企合作等方式,开展农村区域整体开发。社会资本投入达到5000万元以上,且带动区域内农民两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0%以上,一次性给予1000万元奖补。
美丽乡村入画来
白墙绿树干净整洁、农家小院宁静温馨、柏油马路平整宽敞、宣传墙画传播文明……走进“颜值”和“气质”并存的尖草坪区峙头村,一幅秀美的乡村田园风光映入眼中。
村民陈茂林感慨:“这几年村子的变化真大。村子紧靠大山,不仅空气好,更有一种悠然恬静的诗情画意和田园风光。”
不只是峙头村。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,太原市乡村建设行动再谋新篇。“硬件”和“软件”同步强化,乡村“外在美”“内在美”兼具,乡亲们“环境美”“生活美”同享。
“中国美丽休闲乡村”小店区刘家堡村一隅。太原市乡村振兴局供图
杏花岭区王家山森林运动公园,春季山花烂漫,夏季郁郁葱葱,秋季层林尽染,从早到晚都有健身的市民。这里曾是一个黄土填埋场,近年来,杏花岭区下决心进行生态治理,根据立地条件,创新性地采用台阶式的整地方式,消除了安全隐患、降低了土坡的坡度,创造出了绿化空间,栽种各类乔木、灌木和地被植物近60个品种47万株,建起了足球场、篮球场、网球场和健身步道,成为一座集休闲旅游、运动康养、教育实践为一体的森林公园,被市民誉为“门口的诗和远方”。
迎泽区董家庄村,民宿错落有致、街道宽敞整洁,每到夏天,绿树成荫,鸟雀相闻,游客络绎不绝。熟悉这里的人都不曾想到,经历了采矿挖石、生态脆弱的阵痛,经历了人往山外跑、生活没着落的窘境之后,董家庄竟然能建设成集精品民宿、特色餐饮、文化休闲、绿色康养为一体的美丽乡村。目前,董家庄已成为太原东山地区生态修复的样板,正在打造康养特色乡村旅游,村里为村民提供了护林员、保洁员等就业岗位,村民们在家门口吃上了生态饭、旅游饭。
一直以来,太原市坚持把良好生态作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,统筹生产、生活、生态三大布局,强化基础设施建设,加强风貌管控,突出示范引领,大力塑造美丽乡村新风貌。该市以垃圾处理、污水治理、厕所改造、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,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——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率达91.8%,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实现全域覆盖;农村户厕改造累计完成10.7万座,六城区基本实现应改尽改;高标准建设268个绿色生态村庄,8个村庄入选“国家森林乡村”;13.4万户村民完成“煤改电”“煤改气”,用上了清洁能源。
在此基础上,按照“点上示范、串点成线、连片推进”的思路,高标准创建14个新时代美丽宜居示范村、4条农村人居环境示范廊道和一个全域(晋源区)推进示范县,累计创建省、市级美丽宜居示范村107个,形成具有太原特色的田园风光。
党的二十大吹响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号角,太原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,畅通城乡要素流动,调整产业发展结构,聚焦“立足太原、加工全省、服务全国”的站位担当,争当全省“特”“优”农业排头兵、城乡融合发展样板区、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市,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出太原贡献。